助听器需求量大、渗透率不足本土企业如何发力打破进口垄断?
来源:欧宝登录app入口 发布时间:2024-08-11 14:10:39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报告,全球听力障碍人口达15亿人,预期到2030年达到25亿人。
如何应对这一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近日在学术会议上指出,在听力障碍这一疾病上,最主要的群体是“一小一老”。“小”,即刚生出来就听不见的人群,从现有数据能够正常的看到,每1000个新生儿里有3个听力损伤,这部分人群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聋哑儿童。“老”年人发病率更高,多个方面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比例是75%,其中四分之一人群存在较重的听力障碍,80岁以上老年人存在听力障碍的比例占90%以上。
“老年人听不见,不仅带来交流障碍,更重要的是会对脑结构和功能产生一系列影响,导致抑郁、痴呆等疾病。”吴皓说。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听力残疾人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老年听力残疾人口数量占比重、轻中度听力残疾多,儿童数量占比小,但一二级重度极重度听力残疾居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助听器的使用价值慢慢的升高。但与庞大的潜在用户数量不相符,由于市场渗透率低,我国的助听器市场仍存在较大市场空白。
不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谢晓凤也介绍,耳鼻喉科门诊面对大量听力健康需求,其中非常容易被遗忘的一个群体是中青年。这个群体听力损失问题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突发性耳聋高发。“他们面对更多社会社交包括公司、家庭等,比老年人存在更多病耻感,很多人默默在承受听力损伤带给他们的困境。”
也有不少有经验的人指出:目前国内助听器品牌为进口垄断、价格高昂,加之助听器专业验配人才缺失,提供专业听力诊断、验配与康复服务方面的不足,导致了大批量“抽屉式助听器”的出现。这一现状如何打破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国听力障碍患者数量庞大,每四名残疾人中就有一名听力障碍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听力残疾患者2780万人,其中单纯听力残疾患者达200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4.2%;而在多重残疾患者中,有776万人伴有听力残疾,即57.4%的多重残疾患者同时患有听力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和儿童两个群体的听障康复需求尤为迫切。根据2022年发布的国内首份老年听障社会问题调研报告,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存在中度及以上的听力损失,而在75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比例更是上升至约二分之一。
然而,尽管我国听力障碍患者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助听器产品的渗透率却相比来说较低,不足5%。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听力障碍人群在助听器产品的佩戴和使用观念上更为先进。据EuroTrak数据,2018年,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助听器产品渗透率已超过20%,其中英国、法国等地的渗透率更是超过了40%;而在日本,助听器产品的渗透率也达到了14.4%。
QYResearch头部企业研究中心调研数据也显示,全世界内助听器生产商最重要的包含SONOVA、DEMANT、WSAudiology、GNReSound等。2022年,全球前三大厂商占有大约70%的市场份额。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当前国内助听器市场被明确划分为进口与国产两大品牌板块。进口领域以丹麦瑞声达、奥迪康及瑞士峰力等五大品牌为代表,这一些品牌共同占据了市场90%的份额,其产品价格普遍超过两万元。
鉴于高端助听器属于高精度医疗设施,其研发与制造不仅需要巨额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更需长期的技术积淀,因此全球市场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垄断态势,上述五大听力巨头在全球数字助听器市场的销量占比超过九成。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则主要聚焦于中低端市场,如欧仕达、新声、惠耳、爱可声等国产品牌,它们共同占据了剩余的10%市场占有率,产品定价普遍低于万元,主打性价比优势。
有不具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某些进口助听器在国外的平均售价仅为200多元人民币,但在国内市场,其售价却飙升至三千至五万元不等。
从行业渗透率与市场覆盖率来看,我国听力康复需求与服务普及率之间有显著差距,助听器使用率与渗透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表明市场尚存大量未开发空间,具备巨大的发展的潜在能力。这一现状的成因复杂多样,一方面,用户对助听器的认知尚不充分;另一方面,科普宣传的缺失、产品价格高昂以及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不佳等问题也制约了助听器的普及。
此外,我国助听器验配师人才短缺,验配服务的品质参差不齐,已成为阻碍助听器推广使用的另一重要因素。
每支进口高端助听器的平均价格约为四至五万块钱,鉴于其高昂的定价,若一位老年人选择佩戴一对,则总费用将接近十万块钱,这相当于一辆汽车的价值。
而眼下,从市场端来看,一方面,价格昂贵依然是限制助听器大规模推广的重要的因素。对助听器产业而言,成本问题是助听器市场的一大挑战,高昂的助听器价格使得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助听器的两大关键核心技术,芯片与算法也成为该市场被进口长期垄断的现实问题。助听器作为二类医疗器械,其技术门槛较高且服务性质显著。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外资企业在我国助听器市场垄断局面过于严重,导致我国质量较好的助听器价格昂贵。相比之下国产助听器虽然便宜,但国内助听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整体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较弱。
“助听器不只是简单的增强声音的设备,其研发还包括复杂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先进的微型电子元件,这些先进的技术的研发和制造需要大量的资产金额的投入,也导致助听器的价格居高不下。”该业内人士说。
通常,芯片与算法是决定助听器使用效果的核心,也是国产助听器面临的两大技术壁垒。目前我国已出现一部分芯片厂商完成了中低端级助听器芯片的商业化,但在高端产品领域仍与海外有一定差距。
具体来看,芯片解决能力是决定助听器性能的基石,算法是决定助听器音质的核心。而这两项,是当前国产品牌久久未能实现突围的难点,也是我国助听器产业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联影微电子助听器事业部总裁王法也解释,助听器用户最核心的需求就是在听得清的同时不受到噪音干扰,但这恰恰是很难实现的。这背后的硬核技术——芯片和算法最为关键,技术壁垒也最高。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本土公司实现追赶、构筑护城河的关键。据了解,联影集团已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设立了“联影微电子-信息学院”联合培养项目型硕士。在助听器算法及在低功耗定制化芯片平台上实现、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研究等方向,重点培养复合式高层次研发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
另外,以助听器为核心业务的锦好医疗也在2023年年报中强调,未来将持续推进自主芯片的应用和自主算法的优化、迭代。
在多方投入下,国产企业能否成功打破进口垄断,实现国产助听器的逆袭,仍需市场考验。
目前,众多品牌在此领域的配套服务尚不完善,特别是在关键的验配服务上存在不足或缺失,加之网点布局有限,严重制约了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提升,使得用户的基本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在我国,助听器验配师资源的匮乏,成为制约听障老人获得专业验配服务的主要的因素。另外,由于缺乏专业验配,老年人在佩戴助听器时常常出现不规范现象,进而引发“啸叫”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使用体验,还降低了助听器的使用率和接受度,导致许多助听器最终成为“抽屉中的摆设”。更为严重的是,这样一些问题还可能对助听器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听障者的听力损失。
为提升助听器验配的专业性与质量,我国于2008年1月正式对外发布了助听器验配师的国家职业标准,并启动了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然而,目前许多医院仍面临专业验配师不足的问题。“这一现状的根源在于,我国听力师和助听器验配师职业起步较晚,相关学科设置不足,人才教育培训路径不畅,导致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听力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性均难以满足听障老年人口的康复需求。”上述业内人士称。
针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加强专业教育和培训显得很重要。同时,随着产品技术的一直更新迭代,专业验配服务也需与时俱进、持续优化。为此,行业内部应建立统一标准,加强规范管理,并推动专业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北京听力协会常务理事陈雪清指出,我国听障患者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对助听器设备、验配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在人才教育培训上应采取金字塔式的培养模式,拓宽培养渠道,形成从博士、硕士、本科到大专的全方位、多层次人才体系。此外,借鉴国外分层次培养人才的经验,结合我国真实的情况进行创新和优化也是必要的。
“对于当前的从业人员而言,若他们渴望在专业学习及职业生涯上有所发展,却面临求学途径有限的困境,同时,教育学习管理机关也已在相关方面做了多年的不懈探索。目前,我们或许需要更广泛地拓展培养渠道,致力于全才的培养,即从博士、硕士、本科至大专等不一样的层次,以培养出能够很好的满足患者需求及从业人员专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陈雪清强调,当前,还需要给从业人员提供学历学位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机会,特别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正如医学领域每年均需完成学分的继续教育,听力学领域同样应设立相应的继续教育机制。
在陈雪清看来,在此过程中,产业界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如先前有老师所提及的校企结合模式,这不仅是国家所倡导的,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法。企业应热情参加学校的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这些专业人才,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
常熟农商银行、苏州农商银行等4家银行被启动自律调查!涉嫌操纵市场行情报价、利益输送